柏乐村旁的鹤鸣湖一隅。
刘树东(右)和村民研究剪纸手法。 柏乐村委会供图
在位于山城区的鹤鸣湖畔,有一个名字富有诗意的村庄——柏乐村。2月20日,记者走进石林镇柏乐村,探寻那里的历史变迁。
柏乐村名的由来
和很多传统的村落一样,每个村庄的形成,都有一段独属它的历史故事。今年91岁的村民郭海,16岁时就在村里当会计,他告诉记者,柏乐村的由来说法有两种。
一种说法是村名源于志书上的记载。柏乐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,最早可追溯到元代。由元代脱脱帖木儿等人编著的《宋史·艺文志·邺乘》记载:“汤阴下口管统村十五:下口、仲家、曲南、香市、故县、祈巫、耿寺、伯乐、冷泉、胡讽、文学、鹿楼、琵琶寺、中故县、北故县。”该书中的“伯乐”指的就是如今的柏乐村,这是志书中关于柏乐村最早的记录。
另一种说法是,柏乐村最初由八个移民村落组成,取名八落,后来村民将村名改为了柏乐村,寓意诸事百乐。
柏乐村很多的老房子都被淹没在了鹤鸣湖湖底,据介绍,1958年国家修建汤河水库(2017年更名为鹤鸣湖),当时库区内搬迁了7个村庄,柏乐村就是其中之一。离村子不远的鹤鸣湖岸边,还有一个石头大碾盘,前几年水位低的时候,村里不少人还见过。
柏落寺的传说
柏乐村曾是汤阴通往我市西部村镇的交通运输通道,这里也曾商贾云集,热闹非凡。相传,柏乐村曾建有老爷亩、龙王庙、菩萨庙、土地庙等寺庙,其中最大的一处寺院叫柏落寺。
柏落寺被村民俗称为大寺,该寺位于柏乐村原址东边,寺庙的大殿里有一座四人抬起的老佛爷像,老佛爷像的底座是一座莲花台。大殿东西两侧分别是孔子和老君的塑像,寺门口曾有一口一人多高的铁制大钟。郭海说:“柏落寺是大寺后来的名字,据汤阴县志》记载,大寺最开始叫殊胜寺。”
80多岁的村民刘娥梅介绍,听老辈人讲,柏落寺内的大钟从来没有挂起来过,大钟要是挂起来,村里就该闹“飞毛腿”(土匪)了。柏落寺兴旺时,曾有僧侣数百人,香火旺盛。逢年过节时,寺内香火更是旺盛。相传南宋初期,因战乱频繁,豫北地区民不聊生,但柏落寺附近的几个村子却很少受到影响,老百姓都说是老佛爷护佑村民免受战乱之苦。而柏落寺附近的村庄也曾流传有“走遍汤阴县,不走柏乐张公堰”的说法,不知是不是和柏落寺的传说有关。
黑将军牛皋大战黑和尚
柏落寺有一个黑将军大战黑和尚的故事,与岳家军大将牛皋有关。有一天,香火兴旺的柏落寺突然来了一个高大健壮的和尚,他黑如污泥,会些拳脚功夫。黑和尚来到柏落寺后,看寺内香火旺盛就赖着不走了。黑和尚在寺内既不念经,也不拜佛,还整天要吃要喝,不高兴时就乱发脾气,制造事端,闹得柏落寺不得安生。柏落寺方丈就命几个有功夫的和尚将黑和尚赶走,谁知道却被黑和尚打了个落花流水。看到黑和尚武艺高强,寺内的和尚都不敢招惹他,只得任他胡闹。
黑和尚看没人奈何得了他,就越发嚣张。他网罗了一伙儿地痞流氓,欺男霸女,无恶不作,搞得周边地区民怨沸腾。有一天,一个比黑和尚更黑更高大的将军领着一拨人路过柏落寺,在寺门口扎营歇息。黑和尚不高兴了,非要把这拨人赶走。于是,黑将军和黑和尚就在寺门前打了起来,几个回合下来,两个人的功夫不相上下。于是,黑将军心生一计,派人连夜缝了一个大布袋,第二天就拿着布袋到寺门前叫阵。黑和尚听到叫阵后,骂骂咧咧地出来了,他想凭铁头功撞死黑将军。哪曾想他刚伸出头,黑将军一个转身,张开大布袋就把黑和尚装了进去,连布袋和黑和尚一起送到了汤阴县衙里。黑将军除掉作恶多端的黑和尚后,老百姓欢欣鼓舞,纷纷前来慰问,却被黑将军婉拒。后来人们才知道,这个黑将军就是岳飞手下的大将牛皋。据说,当年牛皋带着岳家军向太行山一带转移,正好路过柏乐村,路见不平为民除害。
神奇的马王爷庙
据柏乐村的《马氏家谱》记载,柏乐村曾建有一座马王爷庙,庙内有精美的麒麟、鹿、莲花等石刻图案。相传,村里谁家的牲口得病了,到马王爷庙祭拜一下,给牲口灌点儿汤河水,牲口就会痊愈。村民为了感谢马王爷,还在村里搭建了戏台。关于马王爷庙,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。汤阴宜沟镇曾有个大地主,家中喂养了很多骡马。有一次地主家中有几匹马生病了,听说柏乐村马王爷庙能治好马的病,地主就差人把马拉到了马王爷庙,灌下汤河水后,几匹病马就奇迹般地痊愈了。为了感谢马王爷治好了马,地主就买下马王爷庙附近的30亩地,送给了柏乐村。据《马氏家谱》记载,马王爷庙曾碑刻众多,古树参天,碧瓦朱檐。
村民介绍,以前柏乐村村东还有一座河神庙,如今残存两根石柱。村东北处有明代时建的东、西两座桥,西桥已被鹤鸣湖淹没,现能看到长18米、宽3.5米、跨径2.5米的东桥。
日军火烧柏乐村,烧毁500多间房子
在抗日战争时期,位于汤阴、鹿楼之间交通要道上的柏乐村,是日军扫荡和换防的必经之地,也是抗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。
村民郭海介绍,1940年,一支抗日部队埋伏在柏乐村东头,准备袭击途经此地的日军。当6个日本兵途经此地时,战士们立即发动了袭击,用手榴弹将日军的汽车炸毁,并当场打死了车上的5个日本兵,剩下1个日本兵趁乱逃走。日军指挥官得知此事后非常恼火,带着大队人马杀气腾腾地奔向柏乐村。村民们知道日军会疯狂报复,便纷纷外逃,有的躲在亲戚家,有的躲在村西头的大沟里。日军来到柏乐村,见村里没有人,恼羞成怒,便开始放火烧村。这场大火整整烧了3天,全村有500多间房子化为灰烬。
郭海讲的日军火烧柏乐村的故事,在《鹤壁市大事记述》一书中有类似记载。《鹤壁市大事记述》记载:“1938年2月11日,国民党宋哲元部从宝莲寺(今属安阳市文峰区)撤到西马村、东酒寺(今属鹤壁市)一带,在柏乐村被日军追上,双方激战数小时。1940年8月,国民党四十军李振清部在柏乐村伏击日军,毙敌数十人。日军火烧柏乐村,5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。”
石林剪纸 柏乐最盛
剪纸是在我国农村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。石林剪纸历史悠久,据考证,石林剪纸始于汉代,发展于南北朝,兴盛于明清中期。近代,石林镇曾出现过大量以纸扎为生的民间艺人。
柏乐村和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大都具有剪纸技艺,其中柏乐村的剪纸技艺最为突出,该村50岁以上的村民大都会剪纸。据介绍,因剪纸技艺传承完整,石林剪纸在2008年入选鹤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石林镇也因剪纸艺术被评为2009年首批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。
一把剪刀,一张纸,心随意动,纸落画出,这是柏乐村剪纸艺人刘树东的绝活儿。刘树东作为石林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,他带着自己创作的《水浒108将》《鬼谷子》《红楼梦》《水浒传》等剪纸作品,多次参加国内的艺术品展销会。“剪纸因不易保存,口传亲授成为石林剪纸的主要传承方式。许多剪纸口诀、剪纸样本都是在家庭成员中口传亲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。除了口传亲授,剪纸艺人间的技艺交流也成为石林剪纸得以完整保存的另一种方式。”刘树东介绍。
石林剪纸内容丰富,花鸟鱼虫、民间传说、戏剧演义、农耕文化等剪纸都是村民可信手拈来的作品,以鱼拱莲、莲生贵子、生命树、老鼠灯台、抓髻娃娃为题材的剪纸作品更是栩栩如生。石林剪纸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,是因为其纳福迎祥的创作主题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,老百姓希望通过剪纸的艺术形式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(鹤报融媒体记者 靖桂宇 文/图)
(声明: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,如是转载内容,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。)
(责任编辑:田哲)